“集美路”位于大田城区风光旖旎的仙亭山下。 1985年,大田县城区街道重新命名,为“激发大田人民热爱山区、建设山区”, 县里将城区街道一律以“山”缀尾更名,如“建山路”、“凤山路”、“白岩山路”、“赤岩山路”、“雪山路”、“宝山路”、“香山路”等,唯独南北大街西侧的一条南北向次街不是“山路”,而被命名为“集美路”,其意义极为深远。 大田人民为什么对“集美”情有独钟?那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,陈嘉庚先生创办的“集美水产航海高级职业学校”、“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”、“集美高级农林职业学校”和“集美职业学校附属玉田国民学校”就坐落在这里。八年间,它们依托大田这片沃土,高举陈嘉庚先生爱国抗日和教育救国的旗帜,谱写了慷慨悲壮的抗日救亡乐章,绽放了异彩灼灼的抗战教育之花。 “七•七”事变之后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随着我省厦门等沿海城市的沦入敌手,笼罩在日寇炮火下的集美学校陆续被迫内迁。遵照陈嘉庚校主的电令,高级航海水产职业学校、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集美高级农林职业学校联合组成 “集美职业学校”辗转内迁,于1938年11月13日定址于闽中腹地大田山城。
大田县集美路
1939年9月20日上午,坐落于大田县文庙、朱子祠、县体育场馆的集美职校和毗邻的大田中学遭受日寇六架飞机轰炸,校舍财产遭受惨重损失,集美师生流离失所。情急之下,经罗诚纯、郑佐国、范震生、范士林、范成钢、范焕章、郑鸣和等乡贤的协调,识大体、顾大局的城郊玉田村民们当即腾让了43座宗祠、民宅接纳了无家可归的集美师生们,仙亭山下从此成了名闻遐迩的“第二集美学村”。集美三所高级职业学校和随后创建的“集美职业学校附属玉田国民学校”在玉田这片热土上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,谱写了“中华民族的抗争史,集美师生的英雄史,大田人民的光荣史”,成为集美学校发展史上和中国航海教育史浓墨重彩的篇章,被誉为“福建西南联大,民族历史丰碑”,大田县也由此跃升为抗战时期的声名远播国内外的文化教育名城。 1940年11月,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慰问团回国慰问各战区抗日将士,几经辗转、历尽艰险,特地到大田看望玉田集美学村师生,并先后在集美操场和县中山纪念堂发表著名的抗日演讲《有枝才有花,有国才有家》,该演讲控诉了日寇的侵华暴行,介绍了南洋华侨的救亡热潮,阐述了团结抗战的深刻道理,对比了国共两大战区的亲见亲闻,高瞻远瞩地指出“中国的希望在延安”,谈吐了对集美师生的殷切希望,抒发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……两场演讲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深远的政治影响。 从1939年至1946年春抗战胜利后复员集美的八年间,集美师生在大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,弘扬陈嘉庚先生“兴学育人”的精神和“诚毅”校训继续办学,不仅在闽中扎下了根基、扩大了规模,而且还和大田人民一道谱写了抗日救亡、献身报国的绚丽篇章。集美联校内迁大田期间弦歌不辍,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,他们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和海峡两岸的复兴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,其中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为抗战时期中国独一无二航海学校,为战后中国储备了大批航海人才;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财经人才,他们的身影遍布海内外;集美高级农林职业学校不仅为新中国培育了农林专业技术骨干,一大批毕业生还随校长庄纾赴台湾参加战后接收和经济建设。 “第二集美学村”集抗战文化、华侨文化、教育文化、体育文化、涉台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一体,为纪念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,大田县人民政府采纳集思广益,将当年抗战内迁的玉田集美职校校区旧址(现为城区)所在街道命名为“集美路”,其两侧街巷亦均以“集美路”冠名为“集美路一巷”、“集美路二巷”…… 在大田、厦门两地的共同努力和海内外侨胞的支持下,“集美路”街区“集美职校旧址”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,全国各地军民和海外侨胞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。 |